
2025年8月6日,一张网传截图把北京大学推上了语言规范的风口浪尖。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贴出该校2025级本科录取通知书局部,指出正文存在两处“值得商榷的表述”,迅速登上热搜。
第一处争议位于录取决定部分。原文写道:“我校决定录取你入××学院(系)专业学习”。发帖者认为,“决定”“录取”“入”“学习”四个动词叠加,句式杂糅;“录取”后接兼语结构不合现代汉语习惯,建议改为“我校决定录取你为××学院(系)专业学生”。
第二处集中在报到要求。原文为:“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”。质疑集中在两点:其一,“准时”作为状语应紧贴谓语“到校报到”,而非放在时间状语之前;其二,“准时”通常指向具体时刻,而“八月十八日”是一整天,用“按时”更为妥帖。网友建议调整为:“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”。
展开剩余47%两份通知书截图显示,相关句式至少已沿用近三十年。8月6日下午,北大校方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:“感谢网友提出的宝贵建议,招生办将认真研究,后续如有改进方案会及时公布”。
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三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两处表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病句,但确实存在“动词堆砌、语序拗口”的问题,作为正式公文还有精简空间。
事件在网络引发两极讨论。一方认为,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学府,其公文理应成为语言典范,“吹毛求疵”是对汉语纯洁性的守护;另一方则觉得,只要语义清晰、不产生歧义,不必过度苛责,“能看懂就行”。
教育部2014年要求高校录取通知书由校长签发并加盖校章,具有法律效力。专家指出,录取通知书既是法律文本,也是文化名片,其措辞既要符合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》的“准确、简洁、庄重”原则,也要经得起公众的放大镜审视。
目前,北大尚未公布是否会在今年新生的纸质通知书中立即调整措辞。但校方开放的态度已得到多数舆论肯定,被视为高校接受社会监督的积极示范。
从“鸿雁传书”到“电子通知书”,薄薄一纸承载了录取喜悦,也承载着社会对大学精神的期待。此番讨论再次提示:在公众注意力高度聚焦的今天,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公共议题,严谨与谦逊同样是大学声誉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河北省致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